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敏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辽东襄平人
仕为河内太守,有声名。
辽东太守公孙度为政残苛,恐为所徵召,乃浮海去,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公孙康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辽东人
公孙度子。
献帝建安中辽东太守
袁尚袁熙曹操所败,奔辽东,函首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仇台东汉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尉仇台
东汉末人。
百济国
传出扶馀之族。
笃于仁信,立国带方之故地。
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宗女妻之,结好以为屏藩。
后渐强盛。
因初以百家济海立国,故称百济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信东汉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末辽东襄平人
李敏子。
父避公孙度强征浮海去。
追求积年,竟无所见。
情若居丧而不聘娶。
徐邈劝使娶妻,既生子,遂绝房室。
数年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公孙恭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辽东襄平人
公孙度子,公孙康弟。
父死,封永宁乡侯
死,其子公孙晃、公孙渊皆幼。
众推辽东太守
魏文帝立,拜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性懦弱,不能治国。
明帝太和二年,从子公孙渊劫夺其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斌金末元初 1198 — 12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8—1259 【介绍】: 金元间济南历城人
金末从张荣起兵,同降蒙古,为管军千户
窝阔台汗时以功授中翼都统
从破太康,袭青陵,常当先破敌。
升济新旧军万户,移镇邳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灵隐寺僧也。
素以持诵秘祝。
获效于世。
故其所居之院。
有印沙床照佛鉴等法器。
浙江之潮。
视天下尤险壮。
秋高气盛。
则波涛湍激。
至败堤防。
冒城郭。
为生民患。
于是祷禳之。
忽夜见伟人玄冠朱衣。
拥徒从造前。
曰。
弟子盖吴伍员也。
昔以复仇雪耻之志。
寓愤怒于天地间。
以隳凌品汇。
则其获谴诃于善类多矣。
兹赖师以慈悯悲悼之诚。
使患解脱缠盖。
则庶几以升济矣。
言讫而隐。
后西岸果沙涨。
人谓所感致焉。
释宝达者。
不知何许人也。
遁是名山高乎道望。
号刹利法师
以持密咒为恒务。
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鉴。
往者浙江也。
惊涛巨浪为害实深。
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
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
遂诵咒止涛神之患。
一夜江涛中有伟人。
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
曰。
弟子是吴伍员
复仇雪耻者。
非他人也。
师慈心为物。
已闻命矣言讫而灭。
明日寺僧怪问。
昨夜车马之喧为谁。
具言其事。
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
自尔西岸沙涨弥年。
还为百姓殖利。
时所推称翕然敷化。
后罔知所终。
系曰。
印沙床者何。
通曰。
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
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
照佛鉴者何。
通曰。
即鉴灯耳。
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
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辩隋末唐初 568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
邓州南阳人俗姓张
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
后出家,专寻经论。
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
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世居渚宫南阳
自梁氏失守。
遂入关为冯翊人
七岁。
读书日诵千言。
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
覆述维摩仁王二经。
获誉于时。
隋开皇初
苏威度僧三千人。
且先试所业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
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
受具后。
智凝法师寻讨经论。
累阅寒暑。
大业间
居禅定道场。
武德之元
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
尝于芮城开摄论。
听者骈拥。
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
已而道士致问。
曰。
正法自明。
邪风故翳。
道士益欲进。
忽风起。
帐幔缠结。
冠褐。
尘盆塞口鼻。
馀人皆莫觉。
卒大笑散去。
贞观间
置翻经馆。
诏徙弘福寺
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
随出钞三百馀纸。
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卒于所住寺。
时方亢旱。
炎曦隆赫。
停龛二旬颜貌明润。
逮葬而雨率土。
欢抃。
寿七十五。
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
章疏并行世。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如常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僧。
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
出家于天台广严寺。
元至正中上天竺寺
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
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干人。
师讳慧日
号东溟
天台赤城人
洪武初年
召入
奏对称旨。
后辞归杭之天竺
修西方净业。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谓弟子言。
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
吾殆将去乎。
四日坐逝。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
师对王公大臣。
未尝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进后学。
温然如春阳云。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柏子庭讲台教。
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荐福
历三䆊。
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
号东溟
天台赤城人
躯干修伟。
眉长三寸。
目光射人
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
解悟甚深。
有戒行。
人师法之。
洪武初
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见。
丞相御史大夫
暨百僚咸在。
僧伽鱼贯而上。
师年最高。
白眉朱颜。
其班前列。
上亲问劳之。
顾众而言曰。
迩来学佛者。
唯饱食优游。
沉霾岁月。
如金刚楞伽诸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某义。
苟有不通。
质诸白眉法师可也。
自后数召见。
从容问道。
字而不名。
建钟山法会。
请师敦说戒法
闻者开怿。
既而辞归
上天竺
一志安养
冥心合道。
不杂馀念。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梦青莲华生方池中。
华色敷腴。
清芬袭人。
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
此生净土之祥也。
吾将行矣。
至四日
趺坐书颂。
合爪而寂。
阅世八十九。
僧腊七十。
师居常面严冷。
片言不妄发。
王公大臣。
未尝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进后学。
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人物简介
元净
字天镜
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
母严氏。
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祝发受具。
嶷然有远志。
天岸天台止观。
复往双径。
行端
入门。
厉声一喝。
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曰。
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四三转。
皆惬意。
顾左右曰。
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命归侍司。
掌书记
时年二十七。
丙申
出世会稽长庆。
升天衣万寿。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义安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